

又要过年了,转眼到了腊月二十八了。
可是一点也没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。
没有大红色喜庆的装饰,也没有挨家串门的热闹。
总觉得少了一份小时候的仪式感和期待感。
小时候,一到腊月就置办年了——
小孩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,二十三,糖瓜粘,二十四,扫房间,二十五,磨豆腐;
二十六,炖猪肉,二十七,杀公鸡,二十八,把面发,二十九,贴对联,三十晚上熬一宿,初一、初二满街走……
还记得,以前腊月十几,就要开始赶年集了——
小时候,赶年集真是人山人海,新衣服,红灯笼,糖果,鸡鸭鱼肉,春联,鞭炮,年画……
当然,还不忘买几把塑料花,合照都要挨着它。
还记得,以前腊月十几,就要开始准备吃的了——
杀年猪,小时候家里不富裕,能吃上一大碗肉,是只有过年才有的特权!
烀一大锅肉,满屋子都是肉香,这种等待的煎熬和吃上肉的满足,真的好怀念阿!
杀年鸡,小时候吃的鸡,都是家里拿粮食喂养的小笨鸡,皮薄肉质紧实特别香!
买冻鱼,年夜饭那天晚上吃,寓意年年有余!
炸丸子,有萝卜馅的,肉馅的,藕馅的……肉馅的最香!
蒸一锅又一锅白白胖胖的大馒头,主食备的足足的,丰衣足食——
希望明年日子越过越红火,一年的美好愿望全都寄托在食物上……
包饺子,要包好几种馅的!
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,冰糖葫芦也是难得的美食!过年的时候吃一串,心里甜滋滋!
糖果瓜子是过年必备,硬糖、酥糖、软糖都有,记忆最深的是软软甜甜的高粱饴。
脆糖酥糖大虾糖,一咬一掉渣,家里只有过年才能吃到!
散装硬糖块,桔子瓣糖,记得特别硬,含好久才吃完!
还记得,腊月二十四,那场不会缺席的大扫除——
除旧迎新,过年前一定要来一场全家出动的大扫除迎接新的一年,屋子里里外外都要清扫一遍,玻璃也要擦干净!
还记得,腊月二十七八就可以放鞭炮了——
那时候,年底就守着卖鞭炮的小摊儿,摔炮、大地红、窜天猴……
小时候围着鞭炮欢蹦乱跳的我们,都开始变老了……
还记得,腊月二十九就可以贴春联了——
一到过年,“文化人”就被包围了,这家拿着红纸来找他,那家拿着笔墨也来了。
看着一笔一笔写出来的春联贴到门上,年味儿一下子就出来了!
贴春联,就少不了送财神的,财神到,寓意新的一年日子越过越红火!
还有灶王爷,好像是保平安的,记得上边有这一年的节气时间。
还记得,年三十那顿年夜饭,是一年中最丰盛的——
年三十晚上,妈妈总要在厨房忙很久,烀肉,炒菜,炖鱼,锅里煮着整鸡……
全家人都围在桌前,开开心心的过大年。
一家人团圆在一起,才叫过年啊!
我们怀念小时候,并不只是怀念小时候的自己——
而是因为那里有爸爸的青春,妈妈的青春,和人世间最难得的全家团圆。
还记得,大年三十晚上,全家人一起看春晚——
那时候,大年三十晚上,一家人守在电视前看春晚,等着赵本山的小品。
到了12点吃饺子,听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,才叫过年!
还记得,大年初一可以穿新衣服了——
那时候条件不好,一年也买不了几件新衣服,过年穿新衣服是个大盼头!
还记得,新年不许剪头不许扫地不许哭,更不许说不吉利的话!
还记得,拜年串门最开心的,是收到压岁钱——
那时候的压岁钱,虽然只有几块、几十块,但也算是一笔“巨款”了,但是回家,都会乖乖交给妈妈。
还记得,正月里的串门走亲戚——
初二要回姥姥家,初三去大姨家,初四姑姑来我家,初五……
平日不见的哥哥姐姐,这时候就能玩一整天,一群孩子跑里跑外,热热闹闹的才叫过年!
小时候,年是爸爸买回来的肉——
是妈妈为我买的新衣裳,是揣在兜里舍不得花的那几块压岁钱,是那噼噼啪啪金花四溅的一挂鞭炮……
小时候,年是期盼,是幸福。
长大了,年是超市里的拥挤——
是春运抢票的不容易,是忙活了半天做好的饭菜,却要减肥吃不下;是天南地北的奔波,是黑夜当作白天的混乱……
长大后,年是忙碌,是疲惫。
生活越来越好,可那份过年的快乐,却离我们越来越远。
年还是那个年,是我们变了吗?